?行業概況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醫藥行業進出口額1034億美元,同比增長0.7%。其中,出口554億美元,下降1.8%,進口480億美元,增長3.8%,對外貿易順差74億美元,下降27.3%。若排除匯率因素影響,換算成人民幣統計,2016年,醫藥外貿增長7.1%,出口增長4.4%,進口增長10.4%,領跑我國外貿整體水平。
2016年,受外部主要經濟體需求不振、新興市場動力不足、價格競爭日趨激烈等諸多因素影響,醫藥外貿進出口步入低速增長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不容小覷。同時,我們也看到醫藥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企業國際化步伐加快,新的發展動能正在積聚,醫藥外貿總體發展形勢依然向好。
醫藥行業出口分為西藥、中藥、醫療器械共三大類。其中,西藥出口314.8億美元,出口占比56.8%,同比微降0.05%;中藥出口34.2億美元,出口占比6.2%,同比下降9.1%;醫療器械出口205億美元,出口占比37.0%,同比下降3.1%.
西藥 | 出口金額(億美元) | 同比 |
大宗原料藥 | 256.1 | -0.06% |
西藥制劑 | 31.9 | -0.24% |
生化藥 | 26.8 | 0.22% |
總計 | 314.8 | -0.05 |
西藥出口包括大宗原料藥、西藥制劑、生化藥共三類,2016年大宗原料藥出口品種洗牌加快,出口向規模企業集中,西藥產品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細分子類來看:
1)大宗原料藥出口256.1億美元,與2015年基本持平,占西藥出口的81.3%,占醫藥整體出口的46.2%。出口數量雖同比增長13.1%,而在內耗外壓的雙重打擊下,價格下跌達11.6 %,量增價跌是2016年的主基調。
多年來,抗生素、維生素等大宗原料藥出口品種國外市場趨于飽和,國內產能過剩,成本不斷上升,國外買方壓價嚴重。小企業經營愈加困難,大企業規?;\作,資金、成本優勢明顯,大宗出口產品逐漸向規模企業集中。根據醫保商會的數據統計,2016年,千萬美元出口額以上的本土企業有644家,集中度同比提升15%,且本土出口百強企業的出口額達到106.4億美元,同比增長15%。
重點市場方面:
1. 2016年大宗原料藥第一大市場為印度,占比超過15%,盡管印度政府對本國制藥產業加大了保護力度,并且2016年以來頻頻出現印度對我國部分原料藥產品反傾銷的案件,但需求仍有增無減;
2. 美國作為大宗原料藥第二大出口市場,去年表現出罕見的量價齊跌走勢,這與美國在藥品數據完整性、雜質檢測等法規上愈發嚴格,并加大了原料藥工廠海外檢查和警告力度有一定關系;
3. 日本則是我第三大大宗原料藥出口市場,去年出口表現為量價齊升,一方面得益于日本大力推進仿制藥政策惠及原料藥進口業務,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日本企業相比價格更注重質量;
4. 韓國是我國原料藥出口量價分化最大的國家,主要體現在醫藥化工中間體的出口上;
5. 位居第四到第八位的均是歐盟國家,可能受歐洲政治和經濟形勢不穩影響,去年我國對歐盟地區(含英國)的原料藥出口均價同比呈下降趨勢,但出口數量則呈增長態勢。
2)西藥制劑出口31.9億美元,微降0.2%。就出口市場來看,2016年,我國西藥制劑對歐盟、美國、日本三大規范市場出口額分別為4.4億美元,2.9億美元和0.6億美元。其中,對美市場制劑出口增長超過40%,實現爆發性增長。
由于西藥制劑出口凈利潤明顯高于大宗原料藥,前者的凈利潤率普遍在30%以上,而大宗原料藥出口平均凈利潤率僅為2%-5%,因此制劑國際化是我國原料藥向下游轉移、優化出口結構的重要途徑。2016年我國制藥企業西藥制劑出口也在持續增長,本土規模制藥企業(前100強)制劑出口同比增長12.3%,且呈現四大趨勢:本土企業制劑出口表現出色;制劑出口重心由非規范市場向規范市場轉移;制劑出口企業愈加關注打開銷售渠道;制劑國際化帶動傳統醫藥企業向研發創新型醫藥企業轉變。從出口額前十的公司的情況可以看到,雖然歐美日等規范市場是中國制劑出口的主要市場,但部分企業在印度、非洲、南美市場也有不錯的表現。雖然中國制藥企業的制劑出口額逐年提升,但是相較于印度企業而言,無論是從出口產品的規模、數量、層次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異。
重點市場方面:
1.亞洲一直是我國西藥制劑出口最重要的市場,占比55%。2016年,我西藥制劑對亞洲出口12.7億美元,同比增長4.6%,主要出口地區為韓國、印度、東盟、香港和日本。其中,對韓國和香港的出口以跨國企業和保稅區轉口貿易為主;對日本的出口主要由一些日資企業拉動;而對印度的出口則主要為本土企業,且以抗生素類藥品為主;
2.東盟一直是我西藥制劑出口的重要市場,2016年我西藥制劑對東盟出口3.8億美元,同比小幅增長1.8%。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是我國對東盟出口前五大市場,占我國對東盟西藥制劑出口總額的85.6%,我國對這幾大市場的制劑出口額均在4500萬美元以上。從出口增速看,我國對泰國、菲律賓和越南制劑出口增長較快,增幅分別達到6.7%、17%和9.4%,而對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則出現了較大程度的下跌,同比跌幅分別達到14%、8.6%和10.7%,保稅區倉儲轉口貿易和跨國企業業務下滑是主要動因。除了馬來西亞外,中國本土企業對東盟市場的開拓基本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其中對菲律賓、越南、緬甸等東盟國家的出口以本土企業為主,無錫美錫、瑞陽制藥、石藥集團等都有不俗表現;
3.2016年,我國對美國西藥制劑出口增長41.7%,占我國制劑出口總額的9.2%,比整體出口增速高41.5個百分點,以一般貿易方式為主。本土企業是對美國出口的主力軍,且前四名(浙江華海藥業、江蘇恒瑞醫藥、桂林南藥、石藥集團)均為在美國進行仿制藥注冊并實現自主品牌銷售的企業,出口額均在1700萬美元以上,且同比增幅均超過20%。
4.相比之下,我國西藥制劑對歐盟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市場出口出現顯著下滑,其中,對歐盟出口下降17%,主要出口市場英國、荷蘭、丹麥等出現了不同程度下跌,這主要與阿斯利康、西安楊森、諾和諾德等外企有關,而我國本土企業對上述市場出口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但以代加工業務為主。同時,我國西藥制劑對澳大利亞出口下跌11%,仍以保稅區轉口貿易為主,主要與阿斯利康、默沙東、惠氏等跨國企業業務下滑有關,齊魯制藥等本土制藥企業對澳大利亞出口增長加快,但所占比例依舊不高。
5.2016年,我國西藥制劑對非洲出口4.68億美元,同比小幅增長2%。受非洲經濟不振及支付能力下降影響,對非出口藥品價格全線下跌,致使對民主剛果、埃及、南非、安哥拉等幾個市場出口出現了較大程度的下降,特別是青蒿素藥品出口下降幅度較大。相比之下,尼日利亞、馬里、埃塞俄比亞、烏干達幾個市場在經歷前兩年的大幅下滑后,2016年實現了較大幅度回升,同比增幅分別達到5.9%、36.7%、79%和70.4%。
6.南美作為我國西藥制劑企業重點關注和開發的市場,近年來一直保持較為穩定的快速增長。但自去年8月份以來,我國對南美制劑出口開始出現下滑,且下跌幅度在20%以上,其中對巴西、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幾個市場下滑最為嚴重,這主要與當地以石油作為經濟支柱,油品價格下跌導致貨幣貶值嚴重,以及支付能力嚴重下降有關。相比之下,隨著越來越多企業通過現場檢查,參與當地招標,我國對秘魯、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等南美市場出口出現了較大幅度增長。
中藥 | 出口金額(億美元) | 同比 |
提取物 | 19.2 | -10.9% |
中藥材及飲片 | 10.2 | -3.1% |
保健品 | 2.4 | -13.2% |
中成藥 | 2.2 | -13.9% |
總計 | 34.2 | -9.1% |
中藥出口包括中藥材及飲片、中成藥、提取物、保健品四類。2016年,這四類細分中藥產品出口均陷入負增長,出口量和出口額“雙降”。細分子類來看:
1)提取物出口額占整個中藥類產品出口額的56.2%,其出口額同比下降10.9%,出口量同比下降14.3%,成為中藥出口負增長的主要原因。植物精油類出口驟降是整個提取物出口“深蹲”的關鍵原因,大宗精油類產品如桂油、檸檬油、茴香油、薄荷油、香茅油等出口額下跌幅度均接近甚至超過50%。
重點市場方面:
1. 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香港、西班牙、德國、馬來西亞、印度、法國為提取物出口前十大市場;
2. 美國的霸主地位依然穩固,2016年我國對美國提取物出口額為4.19億美元,同比微降0.44%,出口產品主要是甜菊葉提取物、甘草提取物、銀杏葉提取物等膳食補充劑原料類產品;
3. 韓國市場在2016年迎來爆發式增長,從2015年第十大市場上位至第三大市場,出口額由7581.3萬美元上升至9764.3萬美元,同比增長25.3%;
4. 此外,排名前十的市場中,西班牙、德國、法國等也保持了穩定的正增長,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大幅下滑。
2)中藥材及飲片2016年出口額為10.2億美元,降幅由去年同期的18.2%收窄為3.1%,如果排除匯率因素影響,中藥材及飲片全年出口同比增長2.9%,其回暖主要原因是出口價格的增長,去年中藥材及飲片出口價格同比增長19.1%,其出口正朝著調結構、重質量的方向穩步邁進。
重點市場方面:
1. 亞洲地區仍然為我國中藥材及飲片的主要市場,其出口量占我國中藥材及飲片出口總量的85.4%。具體國別來看,香港、日本、韓國、臺灣、馬來西亞、美國、德國、新加坡、越南、意大利為我國中藥材及飲片的前十大市場;
2. 香港雖保住了其第一大市場的寶座,但其所占份額已由2015年同期的42.5%縮減至36.0%,2016年我國對香港出口中藥材及飲片5.2萬噸,同比下降31.2%;出口額3.2億美元,同比下跌5.8%;
3. 日本是第二大市場,2016年成績斐然,我國對日本出口1.9萬噸,同比增長7.0%,出口額達到2.5億美元,同比增長19.9%;出口價格同比上漲12.1%。香港作為中藥材及飲片轉口貿易的集結地,其地位日漸式微,而日本市場的向好,為中藥材及飲片的出口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4. 另外,傳統東南亞市場表現平平,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等甚至出現了嚴重下滑,值得關注。
3)保健品2016年出口額為2.4億美元,同比下滑13.2%,出口數量5.7萬噸,同比下降8.9%,出口價格4.3美元/公斤,同比下滑4.7%,是除中成藥之外又一類量、價、額齊跌的產品。
4)中成藥作為我國中醫藥代表,2016年出口不容樂觀,全年出口額為2.2億美元,同比下降13.9%,較2015年同期4.6%的增幅落差懸殊。不過,從全年數據來看,中成藥出口額下半年降幅較上半年有了明顯收窄,由27.9%縮減至13.9%,下跌態勢有所緩解。
重點市場方面:
1. 香港是中成藥的主要出口市場,2016年呈現量、價、額齊跌的尷尬局勢,且幅度均較大,分別為3.6%、23.1%和20.1%,其市場占有率也由去年的45.9%萎縮至41.1%。
2. 在中成藥出口的前10大市場中,僅有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等保持了增長,尤其是印度尼西亞出口額同比增長39.1%。
醫療器械 | 出口金額(億美元) | 同比 |
醫用敷料 | 23.5 | -9.9% |
一次性耗材 | 32.9 | -1.2% |
醫院診斷與治療 | 90.3 | -6.5% |
保健康復用品 | 51.1 | 5.4% |
口腔設備與材料 | 7.1 | 0.7% |
總計 | 205 | -3.14% |
醫療器械出口包括醫用敷料、一次性耗材、醫院診斷與治療、保健康復用品、口腔設備與材料共五類。細分子類來看:
近十年來,我國醫療器械產品憑借“質優價可”優勢取得了持續增長的業績。但2016年我國醫療器械出口總體呈現負增長,主要原因是原先具有出口優勢的中低端產品領域的醫用敷料和一次性耗材下降過快,而高附加值的醫院診斷設備完全替代原來優勢產品的趨勢還沒有徹底形成。
從出口醫療器械的種類來看,產品結構正在調整和不斷優化。原來我國醫療器械出口主要依靠醫用敷料和一次性耗材,現在中小型醫療設備、高附加值產品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2016年醫療診斷設備出口占比達到了16%,而醫用敷料和一次性耗材的占比僅為4.2%和5.9%,醫用敷料出口同比下滑近10%。
同時,國外對醫療器械產品的質量要求逐漸提高。2016年FDA頒布法令,禁止使用醫用有粉手套,對我國一次性耗材出口企業造成打擊。此外,FDA已經建立“特殊醫療器械的識別系統(UDI)”,也在無形中增加了我國出口企業的成本。
重點市場方面:
我國醫療器械出口“大戶”—美國市場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我國醫療器械整體出口。此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個別國家或提高準入門檻,或增加監管頻率,限制了我國醫療器械產品輸入。如美國、歐盟等國家或地區對我國醫用敷料等產品提高了市場準入標準、加大了監管力度,致使我國醫用敷料尤其是第二類醫療器械產品獲得歐、美市場準入的難度加大,導致我國醫療器械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加劇,價格下降。
風險分析
2020年全球醫藥市場份額預測
根據醫藥行業整體出口規模和我公司主要出口國別,并結合未來潛在需求及行業風險特點等因素,我們最終選取了印度、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意大利、西班牙、俄羅斯、巴西和埃及進行分析,通過匯率波動、商業環境和行業風險三個維度進行分析。
根據上圖各國近一年匯率走勢分析,盧布、雷亞爾、盧比和印尼盾匯率走強;韓元、歐元成震蕩趨勢;日元則成貶值態勢;埃及鎊則已陷入崩盤。具體來看:
1. 盧布雖然近期走勢向好,但結合盧布歷史波動情況以及俄羅斯地緣政治風險及制裁風險等因素考慮,盧布未來匯率走勢將繼續呈現波動較大的特點;
2. 巴西作為金磚五國之一,其經濟承壓能力較差且政局已變化,因此未來雷亞爾是否能繼續保持上升勢頭有待觀察;
3. 印度近期大規模稅改和“閃電換鈔”事件將會對該國經濟中短期帶來較大沖擊,這將勢必影響其匯率穩定性;
4. 印尼盾已連續兩個季度穩步升值,其地區經貿環境穩定,匯率整體走勢向好;
5. 韓國目前深受“閨蜜門”和“薩德事件”影響,因此其匯率也難獨善其身;
6. 歐盟近期難民風波和恐怖襲擊等地緣政治風險事件不斷發酵,加之英國脫歐在即,因此歐盟未來能否成功捍衛歐元有待觀察;
7. 日元貶值雖有助于日本央行更快實現2%通脹目標,但這將提高進口成本,進而提高整體物價;
8. 為了緩解外匯短缺的壓力,埃及央行宣布“采取靈活的匯率體制”,使得埃及鎊近半年來貶值50%左右,未來匯兌風險仍將繼續提升。
1)印度
印度2016年貿易促進指數位列第102位,一是由于海關辦事效率低下和清關繁瑣,使得印度國內市場進入難度很高(全球倒數第二位,僅好于伊朗),只有13%的進口商品可以免稅,并且平均關稅上升了13%。二是由于信息和通信技術建設相對停滯,使得其移動和固話領域較為落后。但印度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方面則表現較好,分別同比上升3位至第28位和上升14位至第44位。此外,印度的國內經商環境也有小幅提升,企業辦事效率在穩步提高,對外開放程度也有所加強。
2)美國
美國2016年貿易促進指數位列第22位,然而從其市場準入排名(105名)不難看出,美國相對薄弱的部分仍是其苛刻的市場準入條件。尤其是對外國企業準入較為嚴格,主要涉及高關稅(4.9%)、繁瑣的進口程序和較高技術要求等。
3)日本
日本2016年貿易促進指數位列第16位,東亞地區第3位。同美國一樣,其薄弱環節仍為嚴格的市場準入條件(113位)。雖然日本進口關稅較低,有近80%的商品免稅,但其關稅結構較為復雜,有近750種不同的關稅制度。
4)韓國
韓國2016年貿易促進指數位列第27位,上升7位。韓國邊境管理效率較高,但成本過高仍是瓶頸。韓國市場準入排名僅為99位,且關稅較高(4.7%)并呈升高趨勢,其中農產品關稅高達60%。此外,韓國從國外引進技能較為困難。
5)印度尼西亞
印尼2016年貿易促進指數位列第70位,上升3位。其出口享受較低關稅,但邊境制度遵守方面仍是瓶頸,且通關效率較低(106位)。此外,基礎設施薄弱也是該國貿易的障礙(第64位),相對低效的道路質量指數(第116位)導致運輸難度加大,同時互聯網連接率相對較低,這些都將導致印尼面臨相對較高的商業風險。
6)意大利
意大利2016年貿易促進指數位列第36位,歐洲排名第3位。自2014年起,意大利海關的執行效率和透明度有所提升,并在大多數港口開始使用在線清關程序以提升工作效率。但同時我們也發現,意大利海關的清關系統相對落后,且與后續物流聯通性有待提升,因此較為低效的物流服務仍是需要注意的風險點之一。此外,更為重要的是,由于近年來意大利公共支出居高不下,財政赤字難以消除和融資困難等問題也一直是意大利商業環境中較大的風險因素。
7)西班牙
西班牙2016年貿易促進指數位列第15位,與上次排名持平。其整體貿易環境較好,但值得注意的是,西班牙國內市場準入難度仍較高(第52位),主要是關稅復雜度較高所致(108位)。
8)俄羅斯
俄羅斯2016年貿易促進指數位列第111位,屬于落后的大型新興經濟體之一。得益于關稅由9.5%下調至5.8%,俄羅斯降低了國內市場準入難度,然而僅僅降低關稅并不能解決該國融入世界貿易中的問題。從全球角度來看,其對外開放水平仍然較差(第112位),只有39.7%的進口商品可以免稅,同時其關稅結構也較為復雜(第105位)。同時,俄羅斯的貿易便利化也有待改進,其通關程序較為繁瑣(第124位),導致出口商清關風險較高。此外,盡管其基礎設施較好(第37位),但相對低效的物流服務(第82位)則導致運輸難道較大且成本較高。最后,私營企業還面臨不確定的產權保護(第119位)和融資困難(第112位)等,這些都將導致俄羅斯的商業風險升高。
9)巴西
巴西2016年貿易促進指數同比下降13位至第110位,這主要是由于市場準入和商業環境惡化所致。巴西市場較為封閉,只有相當低比例的產品可以享受免關稅政策。同時,出口至巴西的貨物清關時效性較差(第135位),僅略高于委內瑞拉,處于墊底位置。該國的基礎設施同樣有待提高,尤其是其港口基建設施是提升貿易的關鍵點之一。
10)埃及
埃及2016年貿易促進指數同比下降5位至第116位,其國內經商環境進一步惡化,除了經濟結構單一、能源短缺、停電和缺油問題突出及腐敗現象突出外,埃及國內市場準入難度較高(第113位)且海關辦事效率和透明度較低(第128位)。例如,埃及頒布了2016年第25號總統令,提高部分(20類約50種產品)的進口商品關稅,使得平均進口關稅稅率提高至13.6%,這使得本來就處于下降中的埃及進口總量進一步收縮。同時,埃及海關的清關效率較低且成本較高,清關時長超過500小時且每個貨柜清關成本在1500美元左右。此外,埃及近期國內安全形勢堪憂,在商業風險升高的同時,其政治風險不容小覷。
1)印度
印度原料藥產業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創新型原料藥與品牌原料藥,另一類是通用名藥原料藥(即仿制藥)。造成印度仿制西方國家專利名藥泛濫現象的一大因素是,印度政府至今仍未加入國際專利組織,因此該國政府對本國藥企仿制外國專利名藥持寬容態度,并鼓勵本國企業仿制一些重要專利名藥如抗艾滋藥、降血糖新藥和心血管病新藥等,以此降低醫療費用。
據悉,印度曾與跨國制藥公司達成協議,印度公司可仿制這類藥企的專利名藥并獲準在印度、孟加拉和斯里蘭卡等南亞國家銷售,且價格要比國際市場上同類產品便宜很多。西方醫藥大公司與印度廠商也有協議,即印度生產這些專利名藥的仿制原料藥產品不能向歐美國家銷售,以免擾亂市場。
同時,印度原料藥生產商的盈利率普遍較高。據印度報業托拉斯披露:印度公司集中仿制生產那些最能盈利的醫藥產品,包括:心血管病藥、抗腫瘤藥、骨關節炎藥、糖尿病藥等,這些疾病均為印度國內發病率最高的大病種。此外,印度大型制藥公司既生產原料藥又做制劑,因為原料藥利潤空間較小,而制劑則較高。例如,印度南新制藥公司生產的制劑已大量出口至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等發達國家和非洲、中東西亞地區及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說明其制劑質量已得到西方國家的認可。
目前印度全國醫藥企業數量超過25000家,90%以上為雇員數量低于100人的小藥企,且印度原料藥產業基礎較弱,絕大多數藥企為作坊式企業,即使用本國或進口原料藥加工成制劑銷售,因此印度近年來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原料藥最大的出口市場。
2)美國
美國醫藥行業是世界上最大的醫藥行業。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有20%的GDP是醫藥相關行業貢獻的。美國醫藥行業呈現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藥品分銷領域被高度壟斷,前三大公司控制了約80%的市場份額。根據2015年數據顯示,排名第一位的Walgree,年銷售額達到810億美元,有將近65%的銷售額是藥品,在全國有8173個門店。第二名為CVS,其藥品銷售額達525億美元,年銷售額達1533億美元。排在第三名的Rite Aid,2015藥品總銷售額達184億美元,在全美有4561家門店。第四名是沃爾瑪,其零售門店中也有藥品業務。2015年公司總銷售額達到2984億美元,其中179億美元屬于藥品。排名第五位、第七位和第八位的是三大醫藥分銷企業下屬門店,主要通過加盟形式運營。
二是仿制藥價格上升。在美國,由于專利藥利潤空間較低,藥品業務的利潤突破點是仿制藥。2016年美國仿制藥市場規模約1140億美元。此前,包括中國和印度等國的新興仿制藥企業進入美國市場,促使仿制藥大幅降價。但近幾年仿制藥的價格呈現增長態勢, 2015年增長了7.4%左右,預計2016年增長率在5-6%左右。
三是特藥專利藥業務將加大擴展力度。由于美國特藥售價高昂,一般是傳統藥價格的40倍左右,所以此前只有3%-5%的人使用特藥。目前,50%特藥納入醫療保險,50%納入了藥品保險,所以使用的人群在高速增長,目前越有15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且保持15-20%的高速增長。根據2015年的數據顯示,美國特藥集中分布在腫瘤類藥物(占 390億美元市場)、自身免疫類(300億美元)、肝?。?88億美元)、艾滋?。?60億美元)。近年來,特藥也是醫藥研發企業的重心所在。到2016年,前100位藥中,有50%是特藥,前10位中有8個是特藥。在研發后期的未來藥品中,特藥占比也超過50%。
3)日本
日本是世界制藥工業強國,以生產專利藥和原料藥為主,各類藥品生產技術處于世界前列,2015年日本醫藥市場規模達971億美元。除少數品種外,絕大部分原料藥為其本國生產,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況。隨著人力成本的上升和環境問題的凸顯,日本也逐步向原料藥的純進口國轉變。
據統計,日本共有制藥企業380余家,藥品銷售總額近9萬億日元,居世界首位。醫藥市場高度集中,97%的處方藥和55%的非處方藥都通過藥品批發企業流向醫院、診所和藥店。多年來,由于受經營環境日益嚴峻、藥價定期下調制度的影響,日本藥品批發企業為實現規模效益,降低流通成本,大量合并與重組。例如,加盟全國藥品批發商聯合會(JPWA)的藥品批發企業已從1994年的305家下降至目前的96家,就業人數也從7.6萬人下降至5.6萬人。
此外,日本全國共有醫院、診所、醫保定點藥店總數23萬多家,其中醫院、診所17.5萬家、藥店5.3萬家。隨著醫藥分家改革的深入,銷往藥店的份額已從1992年的5.2%提高到50.8%,而醫院的藥品市場份額從62%下降至30%。直銷方式僅占藥品消費總量的15.8%。
4)韓國
自2006年開始,全球藥物市場從美國、日本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向中國、巴西、俄羅斯和韓國等新興市場轉變。經過近10年的發展,韓國藥品市場規模已占全球藥物市場份額的1.5%,位列全球藥品市場第14位。根據韓國食品藥品安全部和韓國制藥商協會數據顯示,韓國約有894家制藥工廠,生產藥品近2.7萬種,產值近160億美元。
2015年,韓國醫藥品出口額同比增長28.5%,達23.0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醫藥品進口則同比下降1.8%。韓國藥品進口主要來源地為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瑞士和中國。從出口來看,韓國藥品主要出口地區為日本、中國、土耳其、越南、愛爾蘭和美國。
2015年,我國對韓國出口醫藥產品24.3億美元,同比增長12.5%。其中,出口比例最大的是原料藥,占我國對韓國出口額的53.7%;其次為西成藥、保健康復用品和中藥材及飲片。同年,我國從韓國進口醫藥產品9.1億美元,主要為原料藥、醫院診斷與治療設備和西成藥。
2016年前三季度,我國對韓國出口醫藥產品19.69億美元,同比增長11.3%,其中原料藥和西成藥合計占68%。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季度,我國保健品、中成藥和西成藥對韓國出口均出現了大幅增長,同比增幅分別達到52.6%、33.67%和23.9%。
韓國制藥格局呈現高度集中化特點,京畿道地區是韓國制藥業和貿易商聚集區,目前約有288家藥品生產工廠、38家植物原料藥生產廠、209家醫藥部外品生產廠、1081家醫療器械生產廠和572家化妝品生產廠。而韓國主要藥品生產企業包括Dong-A制藥,韓美制藥、Daewoong、Yuhan和Bukwang。其中,Dong-A制藥是韓國最大的藥品生產和貿易集團,生產產品包括處方藥、非處方藥及健康消費品、生物制品、原料藥和醫療器械等。韓美制藥是韓國第二大制藥企業,在抗生素、心血管、消化、抗腫瘤和兒科等多個領域居于全球領先地位。除本土企業外,韓國市場目前還活躍著近50家跨國企業或合資企業,占據韓國處方藥市場近60%的份額,包括賽諾菲、默克、輝瑞、諾華、葛蘭素史克、禮來和阿斯利康等。
自2011年以來,韓國陸續有幾十家藥品經銷商破產倒閉。韓國醫藥流通協會認為,這主要是由國外制藥商未合理分配產業利益、給藥品經銷商讓利較少(不足7%)導致。該協會稱,若經銷商利潤低于8.8%,藥店將無法生存。韓國本土制藥商一般給經銷商留有10%以上的利潤。
5)印度尼西亞
2015年我國和印尼的醫藥貿易額為11.6億美元,其中西藥類產品貿易額為7.4億美元,占比63%;醫療器械類產品貿易額為2.2億美元,占比19%;中藥類產品貿易額為2.1億美元,占比18%。主要出口產品為西藥原料、植物提取物、醫院診斷與治療產品等。
印尼越有250家藥廠,70%為本土企業,其中4家為大型國有企業,這4家藥企生產了印尼90%左右的非專利藥。據印尼衛生部統計,由于印尼尚未建立藥品原料廠,大部分原料藥需從國外進口,比例約為95%,中國則是其主要進口國。由于政府審批過于冗長,原料藥批發商的許可證為兩年或五年,過期后須重新申請,且獲得批發許可證比較困難,使得印尼市場上的原料藥批發商規模非常有限,僅有10-15家主導企業。
此外,中藥在印尼擁有龐大的市場,其中華人消費占60%,其余40%為印尼人。據印尼傳統藥物與草藥廠商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印尼目前有908家傳統草藥廠,其中有75家為大型草藥廠,其余833家為家庭式小草藥廠,目前已有800多種中成藥在印尼注冊。
6)意大利
近年來,意大利醫藥行業一直在世界上位居領先地位,也是該國最為繁榮、最具競爭力的支柱性高科技行業之一,甚至在金融危機期間也未受到很大影響。
目前意大利約有360家制藥企業,170余家制藥廠,6萬名雇員。意大利醫藥工業聯合會稱,2014年意大利醫藥產品收入總額達290億歐元,成為歐洲第二大醫藥生產國,僅次于德國。在醫藥產品出口方面,意大利位居歐洲第一位。同時,意大利醫藥產品出口增速也居歐洲首位。2014年意大利醫藥產品出口同比增長73%,2010—2014年,意大利醫藥產品出口增長了81億歐元,超過德國的79億歐元。
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估算,未來三年全球醫藥市場規模將增長30%,意大利將占據重要市場份額。美國仍將是世界第一大醫藥產品消費市場,占據全球30%的份額,是意大利的首要出口市場。
意大利制藥產業存在著明顯的優勢和特點,一是注重研發,約有10%的雇員為研發人員,制藥企業每年還投入數十億歐元用于生物技術研發;二是重視技術創新,意大利醫藥企業在廠房建設和設備更新上持續投入保證了意大利制藥機械設備和藥品包裝設備的一流水平;三是重視國際化經營,其醫藥出口占醫藥產值比重超過50%;四是產品精細化程度較高,意大利制藥業延續傳統手工業的精細化理念,眾多中小制藥企業在細分領域專業化程度和產品科技含量較高,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較強。
但同時也不難看到,與其他西歐國家相同,近年來意大利西藥市場也受到政府財政緊縮方面的持續壓力,其公共醫療支出呈小幅下降趨勢。根據OECD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5年期間,意大利醫療衛生領域公共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從7%降至6.8%,在歐洲其他主要國家中,德國2015年公共醫療支出占GDP比例從2010年的9.2%升至9.4%,法國從8.3%升至8.6%。
7)西班牙
目前,西班牙醫藥市場規模在全球排名第七,歐洲排名第五。據西班牙生物科技企業協會數據顯示,西班牙擁有554家純生物技術公司與2831家產業公司,生物制藥企業數量位居歐洲第三,科研基金全歐洲排名第六。生物制藥是西班牙生物技術中最發達、最具潛力的領域之一,其研發資金35%由政府資助。此外,西班牙還是西歐原料藥的主要生產國,產品出口市場遍及全球,包括美國、中東、南美洲以及日本等國家及地區。
8)俄羅斯
根據中國貿促統計顯示,俄羅斯2016年自全球進口產品中,藥品占比最高,達69.5億美元。根據我國海關數據顯示,2016年中俄醫藥貿易依舊延續了下跌趨勢,但與2015年相比速度明顯趨緩。2016年中俄醫藥貿易進出口總額8.6億美元,同比下降7.8%(2015年出口下降15.5%),其中我國對俄出口8.5億美元,同比下降5.2%。
對俄出口方面,中藥提取物和西藥原料的漲勢明顯,醫療器械下降放緩。細分來看,作為中藥類主要出口產品的植物提取物2016年增長顯著,量價齊升的良好態勢帶動了整個中藥類產品出口的上漲,植物提取物出口1688萬美元,同比增長35.0%,中藥類產品整體出口2003萬美元,同比增長14.4%,出口占比上升到2.3%(2015年2%);西藥原料出口恢復增長,2015年我國對俄西藥原料出口首次出現下降,2016年隨著俄羅斯本土制藥工業的發展,西藥原料恢復以往剛性需求的市場地位,出口額達到4.2億美元,同比增長3.5%,出口占比49.8%,仍然是俄羅斯原料藥的最大進口國。醫療器械出口下滑趨緩,2013年醫療器械對俄出口已經連續四年下滑,2015年更是嚴重萎縮(同比下降27.57%),2016年醫療器械出口雖然還有下降,但是降速明顯趨緩,2016年我出口俄羅斯醫療器械3.1億美元,同比下降8.5%,其中一次性耗材和口腔設備材料還出現了增長。
市場規模方面,根據Alpha Research機構數據顯示,2016年俄羅斯藥品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達到1.13萬億盧布,同比增長7.5%。其中,商業環節銷售額1.04萬億盧布(藥品、保健品和其他種類的藥物),同比增長7.2%。政府采購3500億盧布,同比增長4.4%。在藥品地域覆蓋方面,俄羅斯已達到世界領先地位。因此,在俄羅斯一家藥店平均涵蓋1700個居民,高出發達國家覆蓋率2.5倍。在俄羅斯銷售藥品的藥店和醫療機構超過12萬個。
同時,俄羅斯近幾年制藥產業都以年均10%的速度發展,本國基本保障用藥目錄中76%的藥品實現了本土化生產,進口替代成績顯著。制藥工業是俄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的產業之一,在新藥研發、臨床實驗、藥品價格、政府采購等方面給予了很多優惠政策和資金補貼。為了進一步提升俄羅斯的藥品質量,保障人民用藥安全,俄羅斯也開始了CMP的改造和海外GMP核查工作。 此外,2016年俄羅斯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政府財政預算有所提高,達到475.57億盧布,同比增長27.9%,占政府預算的3%,占GDP的0.6%。
中俄醫藥貿易合作方面,一是隨著俄羅斯本土化制造的發展,將持續擴大國產藥品占比,鼓勵用完整生產鏈在俄羅斯境內完成的藥品來取代進口藥品,這將進一步擴大對我國原料藥的需求,醫療器械產品的采購會隨著政府醫療預算的增長進一步加大。目前醫療器械的進口替代步伐進展緩慢,俄羅斯仍是我國醫療器械產品在近3-5年重點開發的市場。二是俄羅斯在2020醫藥改革方案中稱:到2018年政府能夠自主生產本國所需藥品的50%,同時也能夠在本國生產90%的重要戰略性藥物。為了實現該目標,俄羅斯將鼓勵并吸引國外企業合作,在俄羅斯境內建立包含完整生產鏈的合資藥品生產企業,俄方對中國企業來俄投資建廠、科研合作給予最大的支持和歡迎。俄羅斯作為我國實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重要伙伴國家,作為民生領域的醫療產業合作應該先行,且雙方產業和市場有很強的互補性。
9)巴西
在全球醫藥市場中,南美洲市場占據約8%的份額,但巴西占據了南美洲市場47%的份額。而醫藥工業也是巴西優先發展的重要工業部門。據IMS Health預計,截至2016年巴西將成為全球第4大制藥市場,達328億美元,增長率約14%-15%,僅次于美國、中國和日本。因此,巴西市場一直也是全球制藥巨頭,包括一些中國藥企重點關注的市場。
巴西醫藥市場國內生產嚴重不足,國產藥品僅占市場需求的40%,需要大量進口醫藥原料和成品藥,其中制藥原料的主要來源是中國和印度。巴西的外資醫藥企業中,美國占31%,歐洲占42%。
從主要醫藥產品來看,原料藥方面,由于化工行業不發達, 巴西本國只能生產20%-25%的原料藥,并以輔料為主,因此原料藥是中國企業參與巴西制藥工業的主要方面。同其他國家一樣,巴西制藥行業監管也越來越規范和嚴格。2009巴西ANVISA發布了兩個原料藥注冊清單,共計30種,這些原料藥需要經過ANVISA的GMP現場審核,獲得BPF證書后,才能開始原料藥注冊,完成這一套注冊,需要大約2-3年的時間。不在這兩個列表中的其他原料藥,完成一套注冊需要約6-9個月的時間。
成品藥方面,進入巴西市場難度較高,須要注冊,首先要通過巴西ANVISA現場審核,頒發BPF證書。除特別說明豁免的藥品外,所有藥品均需做生物等效性試驗,BD、 BE、生物等效性須經在ANVISA批準的機構進行。醫療器械方面,巴西排名全球第七,2015年市場規模為117億美元,據巴西醫療器械協會統計,巴西使用的醫療器械耗材31%國內生產,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嚴重依賴進口。
巴西醫藥市場風險與該國經濟高度正相關。根據巴西全國旅游、貿易和服務聯合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巴西共關閉各類商店10.87萬家,較2015年增加7%。聯合會指出,去年關閉的商店數量為2005年以來最多。主要原因是近幾年巴西經濟不景氣,民眾收入增長緩慢,消費動力不足,而過高的利率令衰退中的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根據行業分類,去年巴西超市、食品、藥品、煙酒類商店關店3.48萬家;其次為服飾、鞋帽類商店,關店2.06萬家;建材類商店去年共關店1.15萬家;銷售個人和家庭用品的商店去年關店數目為1.05萬家。
10)埃及
據IMS Health報告稱,2016年埃及醫藥企業銷售額達416億埃鎊,比2015年同期(317億埃鎊)增長31%,其中20家公司銷售收入占行業銷售的62%。但銷售收入增加并不意味著埃及藥企利潤增加,實際上埃及在進口藥品以及用于當地生產藥品的原料方面面臨雙重困難。
受外匯短缺及匯率變化影響,一段時期以來埃及市場藥品短缺嚴重。埃及醫藥生產協會稱由于埃及藥品90%的原材料依靠進口,埃鎊貶值之后,埃及藥品生產成本增加70%。如果埃政府不采取有效措施,60%的藥品生產企業將會停產。
因此,埃及政府與埃及藥品生產協會簽署154種藥品進口協議,由政府支付藥品進口匯率差,旨在結束埃及國內持續的藥品短缺的“解決方案”,確保以合理的價格提供藥物。但實際上,自2016年11月3日埃及央行宣布埃鎊實施自由浮動政策以來,對各行各業的沖擊和影響正在逐步顯現,目前出現價格問題的主要是食品、原材料和醫藥器材等。盡管埃及衛生部已經三令五申不得以缺少必要的進口治療藥品或器材為由拒收病人,但還是有個別醫院出現上述情況,特別是腎臟病人,由于缺少藥品和透析器材而將病人拒之門外。
目前埃及90%的藥品原材料依賴進口,因此在外匯短缺和匯率浮動的市場背景下,埃及醫藥產業陷入了醫藥進口與醫藥原材料進口兩難的境況。但根據埃及政府規劃,埃及將出臺相關政策重點發展醫藥產業。
暫無數據